后来我找到一个慈善组织,他们为当地孩子提供再教育和再就业机会,深得家长信赖,而作为援疆项目的一环,他们对媒体又有宣传诉求。于是◆★,新的需求链条建立了◆■★★,他们出面后,一切水到渠成★◆◆■★。
两百多年后,这些“采访”来的故事,滋润了山东同乡莫言,后者摘得诺奖◆★■◆★,在演讲中致敬■★◆■★:“我们村里的许多人◆■★◆◆◆,包括我■◆★★★■,都是他(蒲松龄)的传人。◆★★”
我想找董芳霄★■,但她已经在新西兰了★◆◆,教少儿体操为生。我又辗转找到她的母亲李文阁。起初李明确拒绝◆◆,却不放电话。气氛变得很奇怪★■◆◆,那头每一声“挂了吧◆■■■”◆★■◆★■,总跟着一个问题。我就像闯入了一座孤城,白头守卫一边关城门,一边关心外面的世界★◆◆★★◆。
只有在对方的舒适区,他才感到安全,才放松和舒展。例如家中、学校、公司、常去的酒吧、健身房、菜市场或陪孩子去的街角公园■■◆。不要约陌生的餐馆◆◆■◆★◆、咖啡厅、商场等地方★◆■◆。
刚入行那会儿,总是重写作而轻采访,觉得后者不过找人聊天,说啥写啥就是★★◆◆。很快■★★,我就得到教训◆★◆★■★,要不写上一堆无用的话◆★■■■,要不丢三落四,问了芝麻,忘了西瓜■◆◆★■★。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拿起电话——嘿嘿★◆,又是我。
例如,可从舆情入手,如果对方是鸵鸟心态,就要尽力让他明白沉默的代价。其次,可以强调你供职平台的影响力■■★◆,如江湖地位、读者数量、业界口碑等◆★◆,有什么大人物接受过采访■■◆★,引发什么效应等★◆◆。你还可以分享掌握的信息优势,不管是外围的还是对立面的,都可能激发对方的倾诉欲。
我没有看到李的反应。最终,她在电线个小时,也绕着弯回答了我所有问题★★◆■★。这种微妙的平衡,一直持续到采访结束。
这是个悲剧,也是个好故事。背后的问题和深思■★■,要用充分的细节来“其义自见”★★。
影像浮现,记忆的小径缓缓铺开,看着走着,直观、系统、真情流露,真是绝好的人生博物馆。每当这时■◆★,我都会想起马尔克斯的话——◆◆◆★★“没有比记者更好的工作了。■◆■★◆★”
当信息优势初现,你就可以向对方同步进度了◆◆,分别找了谁◆★■◆■★,聊了什么,不是威胁,只是传递一个信号◆◆◆:我对此事相当坚持◆★■■,而且我正在接近真相■◆◆◆。
不过,遇到真正难啃的骨头,这些沟通常常会失效。原因很多■■★,但无非是压力过大,顾虑过多,动力不足◆★★。
没有人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(公职人员对媒体除外)。换位思考★★◆◆■■,无非想人所想:大家都不闲着,花时间和你聊■★,图啥呢?
似乎扯远了■★◆,不过值得★★■◆■■。采访之义,在文内,也在文外。每一次与陌生人对坐◆★■◆■★,认知的边界又拓了一程,获得的,是信息,是故事,更是一个个独自闪光的人生坐标★◆■◆■。
采访不易■◆◆★,尤其是作者,如何让一个素未平生的人尽诉心中事★◆★■,不仅仅靠嘴皮子功夫。一个原则要时刻在线——换位思考。
如果对方态度实在强硬■◆,可以先放一放,找他身边的人★★■★★■,朋友★◆★◆、邻居、同事、对手……和选题有关无关的都行,目的只有一个:建立信息优势。
相当于再搭一座桥★★■◆,找于此事无利害关系,又得采访对象信任的人做说客。但前提是,你也能找准中间人的诉求——他为什么要帮你?
2010年夏,体操运动员董芳霄因涉嫌年龄造假★★◆★,被国际奥委会收回了悉尼奥运奖牌,并取消大部分国际大赛成绩。体育总局事后回应,这是运动员的“个人行为”◆◆■■◆★。
观察式采访,发问倒成了乱入,不要打破这种平衡◆■◆★◆。如果时间充裕,找个借口◆◆◆■■■,装作要用电脑,请对方该忙啥忙啥。一些他也未曾留意的细节就如涓涓细流■★■,淌进你的记录本里■■◆■★◆。
如果以上优势你都不具备◆■★,只是自由作者,手里也没个大号压阵■■★◆★★,那剩下的只有真诚了■★★◆。当然,真诚不能解决一切问题■★■★,也不是道德高地,但可能是一把对的钥匙。
不要怕被拒绝,和对方保持沟通◆◆■★★■。通过短信或微信,不过度骚扰地持续表达诚意。
当你掌握得足够多,大多能激发对方的辩护欲。就像一张拼图,除了核心区域,你都快拼完了,对方自然希望抓住最后几块。
可见,她当时是多矛盾,既愤愤不平★★,又担心某些压力。我判断她是想说话的,但窗口期不会太长■◆■。我说,这个锅太大◆■■★★■,孩子一背可就一辈子了;《南方周末》做过几例退役运动员的报道,影响很大。
这些往事◆★,估计是聊到李文阁心里了■★■◆。名誉和出路,是她对女儿最大的担忧◆★★◆■◆。我给她摆了各方舆论反应,建议还是说说话◆■◆,可以有不说的真话,但总比不说好★■。其次,有关注比遗忘好■■◆★★◆,是是非非,终有论断。
所以,在约访前,我们要回答好一个问题★★■★:他接受我采访★◆■,有什么好处◆■◆★■?想明白了,才能和人家聊到一块去■■。
采访的目的是信息交换★◆■,过程却充满博弈★◆★。有人把它理解为目的至上,纵容了手段◆■◆■,从而成了职业伦理问题的滋生地◆■◆★■◆。我更愿意将这种■◆★◆■“博弈■■★”理解为进退的艺术,近人情◆◆,讲道理。
2011年■■★■◆,我采访特稿《伊力亚的归途》■★★■★,写一群新疆流浪儿童的回归■◆◆。前期很不顺利■■◆★■★,无论家长还是孩子,对我都极不信任。
观察式采访需要与采访对象共处,观察记录对方最真实自然的一面。就像电影里的空镜和近镜,常能无声胜有声■■。
李沉默了。我提前找过不少外围人士★★◆★★◆,有体育圈的,也有跑线记者,掌握了一些情况■◆。董芳霄退役后日子挺难■★◆■,月薪千把块,伤病不说,运气还不好◆★■■◆。早前地方队领导说过要帮她安排个出路★◆★★■■,后来遭了车祸,人没了,事情也就不了了之。
采访常以问答进行,但也不尽然◆◆◆◆■。能问出来的固然好,无奈生活也是“当局者迷◆■◆★■”,好比让你形容下你现在的表情,大多数人是说不好的。因而■◆,在对话式采访之外★★◆★◆,还有观察式采访。
最好的采访代言人■★◆◆,我首推蒲松龄■◆◆■◆。整部《聊斋》,就是用茶水换来的。为了搜集素材,他在路边摆茶摊★◆★◆★■,凡有故事奇闻者,皆免费赠饮,整个就是“我有酒,你有故事吗”的古代版◆★■■,而且一坐就是二十多年。
太相信即时回忆,会漏掉很多宝贝★◆★◆,它们通常躺在时光深处◆■◆★★,如旧物■◆◆■★、故地和老照片。翻相册是很好的拾遗途径,一是代表双方信任已建立,其次也是很好的故事索引。
细节是故事的基石。采访对象所不能言◆★、未尽言处,都需要作者更主动的介入,捕捉场景、细节★★◆、表情乃至决定性瞬间■◆。
后来★★◆★■,有前辈告诫:七分采,三分写。我真正意识到这是金玉良言,已是多年之后。采访不足的苦头■◆■◆,像走在抹了桐油的缓坡★★★■★,知道要去哪,却就是走不到。